《雙軌人生》(2022) [9/10]

look_both_ways_xlg

如果有那麼一個決定,會讓你的人生徹底扭轉,你會想到什麼呢?《雙軌人生》選擇的人生轉捩點是「懷孕」,一個對於女性來說普遍會聯想到的答案。雖然現代兩性已經逐漸平權,但女性分娩的生理功能仍未能被男性取代,而且大多女性會給予小孩更多心力的照護,相對的也就會有更多犧牲。

生小孩除了要有安胎時間,生產後還要做月子,甚至還要有一段時間育嬰,相對於男性而言,女性做出的犧牲還是比較多。所以用「懷孕」來做為女主角平行時空的分界點,相信是個可以說服多數人的劇情安排,而這樣的主題倒也不是什麼全新的想法,《鴻孕當頭》《回到17歲》《厭世媽咪日記》都在詮釋「懷孕」對於不同階段的女性影響有多大、過程有多辛苦。另外「雙軌」的形式則在台劇《荼靡》已經有過很好的發揮,在女主角面對事業與感情的抉擇後,透過A和B選項所分裂出的兩個平行時空,讓觀眾看到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。

在看過《荼靡》的哀愁結局,加上青少年的未婚懷孕通常以悲劇收場,所以原本以為看完《雙軌人生》的心情會是充滿惆悵,但令我驚訝的是,雖然電影前段符合愁雲慘霧的預期,但後段卻帶來很大的驚喜,以及和《荼靡》截然不同的觀點。

(以下有雷)

 

AAAAQRxLn2aIz5l0pjPzYpuqlsKCkjhcl-ie4Hsy5SRH8rDCdd0zM0DwUCYGIQWVxZLV_4Ho_MGoI3XNPW8UxijLuW2NgWyFDv_IVdZYfruiwlWColIR8Kxqw77yEJ67C3s7MIH_0sHOwyUHzJwdiCsdum0t

-變調的計畫

雖說「懷孕」是劇情中平行時空的轉捩點,但它其實是個中性事件,沒有絕對的好壞,對於一般人而言未婚懷孕可能很震撼,但對某些人來說卻可能是提早完成人生目標,所以重點並不在懷孕的意外,而是計畫的破壞。女主角娜塔莉在電影一開始就不斷強調他的「五年計畫」,已經做好完整的生涯規劃,甚至在擦出火花後的一時性起,也還記得戴上家庭計畫,所以懷孕之所以帶來如此大的衝擊,是因為這意外破壞了所有的規劃。變調後的計畫如同預期發展,懷孕後的身體不適、無力再追尋夢想、與朋友漸行漸遠,彷彿接下來的人生已經失去光輝。

然而沒有懷孕的那條追夢路,計畫有比較順利在進行嗎?前段為了和另一個宇宙的發展產生對比,所以營造成一路順遂的樣子,但到後面卻也面臨和男友談遠距離戀愛而分手、自己的作品沒有被賞識、找不到自己的作畫風格…等等問題,娜塔莉漸漸開始迷失在這充滿夢想的繁星之城,明明滿天星星但卻不斷抓空,因此沮喪排山倒海而來。

Look-both-ways

-計畫的變調

眼看著五年計畫時限將至,在計畫趕不上變化的焦慮下,娜塔莉的心境在最低潮時觸底反彈,人生也開始出現轉機。一個影展投稿的機會喚醒了最初的夢想,平行宇宙兩邊的女主角都重拾畫筆,分別畫出了代表守護者的貓頭鷹,以及代表幸福的青鳥。貓頭鷹是他的家庭帶給他的靈感,女兒雖然來的意外,卻也成為他畢生要守護的人。另一邊的青鳥則來自於寓言故事,代表「遠在天邊近在眼前的幸福」,也就是說好要共創未來的男友,而最後青鳥也飛回來與他重逢。計畫雖然變了調繞了一大圈,但還是如期達成了目標,這樣的樂觀和《荼靡》「一去不復返」的悲觀不同,人生雖然變成雙軌,但到最後還是可以殊途同歸、順利到達終點站,這計畫的變調成了一首美妙的變奏曲。

工作的很認真和有個小孩的生活其實是一樣的,都各自有很大的取捨,只是方向不同而已。人們喜歡回頭看自己錯過了什麼,卻沒有勇氣抬頭往前看,而《雙軌人生》告訴我們,我們可以選擇往前看,再創造出另一個人生轉捩點。

雖然電影簡化不少難關,但也帶來極大的激勵效果,這樣的發展讓我非常喜歡這部電影。我們很常因為害怕而裹足不前,甚至埋首在悔恨中,但唯有抬起頭向前看,不被自己嚇自己,也不用擔心錯過的不會再回來,有決心並做好準備,青鳥總有一天會飛回來的。

「你一切都好。」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不!》(2022) [7/10]

 

nope_ver2

看不懂預告在演什麼、但正片總是能讓人驚喜連連,是喬登皮爾電影的一貫特色,《不!》維持同樣的驚悚懸疑風格,雖然步調放得更慢些,但營造出的神祕感還是會讓人專心地一路看下去。隨著劇情的推演及線索的揭示,前段摸不著頭緒的片段,到後段都會獲得解答,除了豁然開朗之外也會被如此細心的安排給懾服。

(友善提醒:建議不要看"終極預告",這版預告實在爆太多雷,神祕感破壞殆盡,可能會嚴重影響觀影體驗。)

導演有提到「不!」會是觀眾看這部電影時的反應,這意思可能是會被劇情嚇到,或是被電影中的壓迫感逼到喘不過氣,但除了這些感受之外,回到片名必須跟電影本身有所連結的基礎下,我想「不!」表達的是「拒絕被馴服」。

(以下有雷)

62FA0275DBEB01660551797

-馴服

遠古時期的人類以採集狩獵維生,除了躲避在食物鏈高端的掠食者,也獵捕比自己更沒有殺傷力的動物,有著和其他動物一樣的獸性。直到開始種植作物之後,才結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,開始定居並擴大族群的規模,在生活不受威脅的情況下,獸性漸漸不那麼外顯,化為大腦裡的潛意識。

然而農業革命的出現,卻讓人類文明開始出現階級制度,階級的出現伴隨著統治、奴役、剝削,農奴必須奉獻畢生的勞力去供養貴族,而且難以翻身。此時的人類已經不再是自由之身,無法回到只為了自己進行採集狩獵的生活,原本以為定居會帶來更好的日子,卻反被馴服成階級下的俘虜。

馴服的例子在歷史上隨處可見,電影中也有各種「馴服」的暗示出現。一開始歐傑和安在片廠中,跟其他工作人員解釋馬場歷史時,其中「有關黑人的歷史常被遺忘」暗示著有色人種在白人文化前的弱勢,以及「可以用特效取代真馬」,暗示科技的進步取代原本的人力,人類將逐漸被科技所馴服。在最後搶拍飛碟時,數位設備和膠捲IMAX攝影機是同樣的比喻,而導演藉著最後誰成功拍到畫面,表達了自己的立場。


image

兄妹失去片場工作後,只好開始出售馬和馬場;外星人即將到來時,那些七彩氣球人就會疲軟倒地,像臣服於飛碟一樣;外星人高高在上,任何人看它都必須仰望,是下位者與上位者的互動方式;得知外星人的消息後,紀錄片導演和八卦記者立刻不要命的前來拍攝,只為了自我滿足或譁眾取寵,這些都是對制度、威權、主流文化服從的暗示。

電影中的活命關鍵「不要看」,在紛亂的社會亂象中可以明哲保身,就像電影中一場餐廳外的鬥毆,鏡頭沒有刻意帶到畫面,模擬出一般人遇到這種狀況時視線會如何躲避,裝傻當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就不會有危險,是被文化環境馴服的跡象。

nope4

-反撲

但在遇到威脅的情況下,「不要看」可以被解釋成拒絕被馴服。在《侏羅紀世界》中,要馴服迅猛龍的手勢是比出一個C,在虎口處與牠相對視,眼神的交流是馴服對方的第一步。《不!》的最後決戰中,「不要看」是一種拒絕,如同在這個資訊戰盛行的時代,如果不看那些假新聞,或是洗腦抖音短片,就不會被他人的訊息操控,也不會有創作者會為了流量去搶拍「奇觀」。

從狩獵文化演化而來的人類,在大腦中仍潛藏著獸性,所以要是獸性遭遇束縛,甚至危及到性命,那反撲將會是必然。開場的血腥實境秀,雖然沒有劇情帶到黑猩猩高迪有被剝削或虐待的跡象,但在和一群人類的相處中,地位必然是較為低下(明顯的黑白議題暗喻),被馴服已久的高迪會大開殺戒,是獸性的解放與反撲。

nope_movie_trailer

華人童星朱佩在血腥的屠殺中活了下來,甚至高迪在殺完人後還跟他碰拳(這動作也是被馴服的象徵),讓他自以為是天選之人,才有了馴服外星人的想法,結果卻被外星人反撲。而惹上歐傑和安的外星人,雖然大部分時間都壓制著兩人,但最後被兩人的憤怒反撲給消滅。歷史上放眼望去,專制帝國的毀滅,腐化政府被推翻,公司因醜聞而倒閉,都是上位者試圖壓制一般人所引起的反撲。

喬登皮爾因為《逃出絕命鎮》《我們》在口碑或獎季上接連獲得成功之後,《不!》獲得了更多預算,甚至還採用IMAX規格拍攝,一反過往的低成本製作,躍升為主流商業電影的姿態。但通常錢變多了,就會想表現更多,同時也要面對更多的妥協,在《不!》拿到更多的預算後,反觀喬登皮爾自己有被好萊塢大片商給馴服嗎?我覺得沒有,他還是交出了一部很喬登皮爾的作品,所以若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,對於《不!》極可能會因為期待落差而失望,但要是剛好頻率對了,歡迎成為被喬登皮爾馴服的影迷們。

螢幕擷取畫面 2022-08-15 234723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子彈列車》(2022) [7/10]

bullet_train_ver19

今年暑假高預算好萊塢電影的最後壓軸《子彈列車》,是由#布萊德彼特 主演的動作爽片,他飾演的殺手「瓢蟲」為了搶奪任務目標的手提箱,在日本的子彈列車上開始接連與其他殺手相互廝殺。

「搶旗戰」電影的目標很簡單,就是大家要想盡辦法搶到「旗子」。在場景簡單且狹窄、目標單一、角色眾多、故事線交錯的情況下,把一切梳理得整整齊齊是一件難度很高的事,而《子彈列車》在這部分的表現絕對是在前段班。

但《子彈列車》最讓我滿意的,並不是這些商業電影本來就該處理好的基本功,也不是它結合《死侍》的碎嘴、昆汀塔倫提諾的暴力美學、蓋瑞奇早期的犯罪小品,所呈現出來的電影風格,而是它有一個哲學性的命題在支撐整個劇本,而且這個命題緊扣著每個角色和劇情安排,讓人不會因為五花撩亂就遺忘它的存在,這才是《子彈列車》特別用心的地方。

這個命題是「命運」。

(以下有雷)

0x0

「所有的意外都不是意外。」

-命運的一體兩面

瓢蟲就像柯南一樣,所到之處都會有人意外死亡,甚至還害得自己要接受心理治療。電影透過刻意安排,像是陌生人一上車就揮刀相向、不想殺人卻殺了人、沒完成自己的任務還捲入別人的任務中,甚至最後才發現是因為代班才惹禍上身,不斷強化瓢蟲一心想下車但卻下不了車的衰神形象。

但如果今天瓢蟲不碎嘴,看電影的你會覺得他是個衰神嗎?從觀眾的上帝視角來看,應該會覺得這只是一連串的「巧合」而已吧。就像那瓶被丟來丟去、被下藥、從頭到尾都出現的斐濟水,你會覺得這瓶水很衰嗎?最後斐濟水的無聲回憶錄乍看毫無意義,但它其實就是「命運」的樣子:處處出現卻察覺不到、再怎麼坎坷也沒有立場的中立存在。

1659871519-9bdcf8f2d79840afdf1a6ec818434fe1

所以自己怎麼詮釋將會影響命運的樣貌,瓢蟲可以把這段旅程解釋成處處受到阻撓的厄運,也可以解釋成不斷躲過死劫的好運。如同瓢蟲的含意,背負著七種厄運而帶給別人好運,那瓢蟲究竟是衰神還是幸運之神,就看你怎麼解釋。

片中還有許多「一體兩面」的安排,像是完全不像的雙胞胎蜜柑和檸檬、表裡不一的雙面人王子、眾人搶的手提箱從金庫變炸彈、共同復仇的父子和反目成仇的父女等等。劇中也沒有「絕對惡」的反派,每個殺手都有合理的動機,但為了完成目標只好殺掉別人,也同樣符合這樣的雙面設定。

img3


-命運的無法掌控

不管命運是各種巧合,還是冥冥之中註定的安排,你都無法控制這輛命運的列車會往哪裡開。白死神玩弄著俄羅斯輪盤,彷彿是想表達自己可以掌握命運,殊不知最後卻被自己女兒的槍所殺。類似的反諷還有以蛇毒為武器的毒蜂卻因蛇毒致死、以為拿到手提箱就完成任務卻死了少爺、雙胞胎以為死了卻活過來,活著的最後卻慘死...除了讓你猜不到劇情走向,也表達了命運的深不可測,而你完全無法掌控它。

常常聽到「世界很小」一說,或是像六度分隔理論(拿到一封不認識收件人的信,轉給你身邊最可能認識收件人的人,經過六次轉寄就可以寄到收件人手中),這種巧合在社群網站普及後更常發生,而命運的強大之處,就是將你意想不到的人事物給串聯起來。

螢幕擷取畫面 2022-08-10 220252

電影用列車為意象,將所有不認識的人串連在一起,而在現實世界中還有像「弱連結的重要性」(跟你不熟的人常會在以後的某個時間點助你一臂之力),賈伯斯的「Connect the dots」(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,只有在未來回顧時,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)。在工作上廣結善緣且不要惹毛別人,因為他們可能成為你未來在產業發展的助力或阻礙。這些都是科學難以印證,但卻不斷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,命運就是如此玄妙。

 

有趣的是這部電影也是由命運所串連起來的,導演大衛雷奇曾經擔任布萊德彼特的替身,而現在大衛雷奇變成指揮布萊德彼特的導演。客串的部分也很精采,布萊德彼特和珊卓布拉克是好友,因此他們互相抬轎,布萊德彼特到《失落謎城》客串,而查寧塔圖和珊卓布拉克則到《子彈列車》參一腳。飾演王子的喬伊金,剛好在《白宮末日》中飾演查寧塔圖的女兒,而他的本名King,加上在今年有另一部主演的電影The princess《非凡公主》,一次把皇室成員的稱號幾乎收集完畢,也是很有趣的巧合。

5T3FDBPKRVCZFBP3XOSLRYCQ74

倒也不是說崇尚命定論,只是命運的一體兩面可能讓你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失,它的無法掌控性更是無法提前準備去迎接,所以如果真的遇到了我們也很難去改變什麼。如果無法改變,那就用正面的想法去面對命運的安排,最後的結果有可能就是你所認知的好運,就像瓢蟲最後的豁然開朗一樣,既然上了不知道開往那裡的命運列車,那就好好的大玩一場吧!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雷神索爾:愛與雷霆》(2022) [5/10]
《奇異博士2:失控多重宇宙》(2022) [6/10]

 

thor18

marvel-doctor-strange-in-the-multiverse-of-madness

今年的漫威宇宙由兩位初代復仇者打前鋒,帶頭拯救全球無數家電影院,確實是刺激了票房。但對於漫威新階段有所期待的粉絲,或是胃口已經被養大的一般觀眾而言,這兩部電影是否能給出新的刺激呢?

我個人覺得沒有,而且之所以兩部一起講,是因為兩者的缺點甚至還有些雷同,彷彿是同一套公式產出、沒有靈魂的作品。

(以下有雷)

intro-1656073765

第一個問題是,故事沒有記憶點。

隨著漫威的影集和電影接連不間斷的上映,「看漫威」已經被培養成一種習慣,除了對新角色有所好奇之外,也怕錯過會漏掉關鍵劇情。用電影的規格來拍影集,讓「影集電影化」已經變成漫威的趨勢。

但相對的,電影的部分卻開始出現「電影影集化」的感覺,看完整部電影感受不到劇情的起伏、角色的成長、或是基本三幕劇的結構(開始,衝突,結局),感覺只是看了一集比較長的影集,但又卡在沒有集數可以繼續往下看的窘境。套句《#雷神索爾4》的說法,這兩部就是一場「索爾大冒險」,有種番外篇、缺少主線的感覺。

所以第二個問題是,主線故事還是沒有被推動。

漫威進入新的階段之後,做了相當龐大的影視規劃,但看不出他們彼此之間有什麼聯結。目前看到《#尚氣與十環傳奇》的十環、《#永恆族》的天神族、《#洛基》的征服者康、以及《#蜘蛛人無家日》的多重宇宙概念,各種彩蛋琳瑯滿目但都沒有再進一步的揭示,而在《奇異2》和《雷神4》中更是毫無進展。

雖然上一階段也是舖了很久的梗才出現薩諾斯,但每一集都會有向前推動的感覺,尤其在《雷神》《奇異》中都出現過無限寶石,才會讓人更期待這兩個角色在這次會帶出什麼新東西,但看來這樣的期待有點錯誤。這兩位已經是舊角色,在大家都熟悉他們的情況下,只要沒有講出新的有趣故事,就算再多打敗一個反派也不會滿足我們的期待。

而且這兩部中間都有一段奇妙的「中場休息」時間,讓一些角色出來跑跑龍套後就賜死,這樣的支線發展雖然有帶出新角色的驚喜,但對電影本身的劇情來說卻是毫無幫助,對這些人物也沒建立起印象,事後回想起來會覺得好像整段剪掉也沒差。

螢幕擷取畫面 2022-07-15 133739

最後的問題就是,角色的成長上沒有新突破。

「舊愛」和「傳承」是這兩部片都有的主題,藉由和前女友重逢來表達愛禁得起時空的考驗,且用新角色來引出主角需要把執著放下,並承擔起新責任。雖然明白電影想帶來這些啟示,但畫面上帶來的感受實在不多,加上放太多心力在打敗反派上,對於「轉變後」的著墨少到讓人感受不到前後差異。

如果可以看到奇異博士從命定論中領悟出新的可能並採取行動,或是看到索爾為了「愛」成為更沉穩的父親角色,那我們就會明確感受到角色的成長,就像《蜘蛛人無家日》的彼得,在梅嬸離去後價值觀產生衝突,但在其他兩位彼得的引導下,他領悟出我們必須以善治惡,並以這樣的原則去「收拾」反派,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能顧及角色成長,同時又能營造電影高潮的典範。

現在只能相信漫威高層是真的有在做規劃,而不是在消費這些舊角色的剩餘價值,說不定幾年後漫威真的可以讓我們瞠目結舌,證明他們其實是真的有用心在鋪陳,但在那之前都讓人有種高層已經迷失,在走出迷霧前只能拍一部是一部的感覺。今年的最後一棒《#黑豹2》,在主角已經不在的情況下還能有什麼發揮,也是讓人有暫時還看不到曙光的擔憂呢...

 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嬰兒轉運站》(2022) [7/10]

w644

是枝裕和 的首部韓國電影眾星雲集,找來演什麼像什麼的宋康昊、在《空氣人形》合作過的#裴斗娜、人稱韓國「四大公共財」的姜棟元、以及高人氣IU李知恩,光是卡司就夠吸睛,而宋康昊更因此成為首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的韓國演員,再次證明是枝裕和有多麼會幫演員助攻。

延續導演風格,《嬰兒轉運站》一樣是關於家庭的故事,這個家庭和《小偷家族》一樣是由沒有血緣的幾個人所組成,因為所有人對於一個棄嬰的關愛,又或者是都被拋棄的他們對於關愛的渴望,讓他們產生聯結,成為新定義的一家人,一起踏上送子公路之旅。

(以下有雷)

Screen-Shot-2022-05-24-at-5.03.13-PM-1

電影劇情從民情上的嬰兒保護艙到對於棄嬰者的不友善,從行為上的非自願受孕到後悔遺棄,從責任上的「善意」遺棄到尋找買家,從罪刑上的非法性交易到嬰兒仲介,各個面向都緊扣著「墮胎」這個敏感議題。這一直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道德爭議,韓國「墮胎合法化修法」以及美國「#羅訴韋德案」也剛好都在最近吵得沸沸揚揚,讓這個議題再度引起激烈討論。

電影中有像後輩刑警(#李周映 飾)認為要從社會問題的源頭解決問題、素英(IU飾)和秀珍(裴斗娜飾)對於棄嬰和墮胎的見解、相鉉(宋康昊飾)從事嬰兒仲介卻像是在拯救嬰兒的行為,這些都是平衡觀點的存在,所以我並不覺得導演是想用電影來表達立場,反倒是想從羽星的「拋棄」做為起點,好好講一個他擅長的家庭故事。


311111654162657404

電影前段隨著刑警們觀察這一家人的詭異行徑,在輕鬆但懸疑的氣氛下進行著,直到他們在摩天輪上的時候,面對未知時的脆弱一覽無遺,所有的情緒堆疊才開始發酵。從育幼院逃出來的海進,滿心期待著能搭上摩天輪,但在摩天輪上才發現自己懼高,只能蜷曲在相鉉的懷中,而相鉉也給予如同父親的擁抱。同時在另一邊東秀(姜棟元飾)用手擋住素英的眼睛,開玩笑的模擬未來素英認罪後在電視上的馬賽克情景,剛好給了素英一個坦承恐懼的機會,故作堅強的他在此時有了手掌的掩護,才敢流下被理解的淚水。

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場戲。在摩天輪的高度下感受到恐懼,在狹窄的空間中拉近彼此的距離,面對未知的恐懼時不知道該怎麼反應,也不知道未來會如何發展的情況下,不管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是一樣脆弱。但幸運的是,這次他們不再是一個人,因為有家人接住了彼此。

e04996d0c841907c73edf04d1612facb_large

「謝謝你的誕生。」

一直質疑這一家人的秀珍,在與素英談判時忍不住對他棄嬰的舉動提出質疑,但卻被素英反問:相比小孩生下來卻毫無一絲關愛並遺棄,和對肚子裡的胎兒滿心不捨卻只能選擇墮胎,哪一個罪比較重?面對詰問的秀珍這時才懂,原來是不是選擇把小孩生下來並無法代表什麼,更不用說是在沒有援助的情況下被迫做出的選擇。既然做出了決定,去尋找能幸福的方法,才是所謂的負責。

最近看的一本書是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》,裡頭提到我們有時會進入到「兒童自我狀態」,這是由童年殘留的遺跡所構成,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調整行為去應對父母,並成為日後其他行為的基礎。像是面對父母生氣時,嬰兒可能選擇逃避、討好或叛逆,這樣長大後在面對伴侶或主管生氣時,就會不自主得做出一樣的反應,進入兒童自我狀態(回歸童年應對父母的模式)。如果小孩在哭鬧時可以得到關愛,受傷時可以獲得照顧,遇到困難時可以尋求援助,那長大後就比較可能展現出同樣的行為去應對困境,因為他們已經被雕塑成「愛」的形狀。

cZoeR5oERD-pNbMH3Ifs0w

電影中的每個角色都和羽星一樣是被拋棄的人,也因此他們不想要羽星步上自己的後塵,所以努力想為他找個好人家認養。有多想要被關愛,就會付出相對應份量的關愛,這群人做著旁觀者看來是壞事,但他們卻覺得是好事的舉動,不管是棄嬰還是賣嬰,甚至連最後的殺人都是如此。這群大人能為了小孩的未來做到這樣,是導演創造的最幸福時刻:小孩是愛的形狀,所以必須給予滿滿的愛,才能讓他美滿的長大,而不管有沒有血緣,能給予愛的就是家人。

相較於許多前作中總會存在的悲劇色彩,《嬰兒轉運站》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輝如此耀眼,要說這是是枝裕和最幸福的一部電影,我想一點也不為過吧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《餘命10年》(2022) [7/10]

FKGacFcUYAQCtt4

《餘命10年》給我的第一印象,是像《我想吃掉你的胰臟》《生命中的美好缺憾》《被偷走的那五年》那樣的絕症純愛電影,用有限的生命來映證故事的悲愴與愛情的偉大,雖然總是可以賺人熱淚,可是這樣的公式已經略顯老派。但在看完《餘命10年》後發現,它雖然仍是老公式的複製品,但它調整了劇情重心,將原本放在愛情的比重,挪用了更多比例到「生命」的摹寫上。

(以下有雷)


HGTYMXR4DRGRTKNSDOEBJIGQVM

因為罹患絕症所以只剩10年壽命的茉莉,在同學會上遇到自殺未遂的和人,這兩個人一個渴望生命,另一個卻想要放棄,茉莉覺得和人怎麼可以如此對待他想要卻得不到的生命,因此發生口角,兩人的關係也微妙展開。

因為生命有限,所以要是沒有在某個歲數前達成特定成就,像是結婚生小孩、職位薪水、買車買房等等,就要承受社會觀感給的壓力,出現沒達到「時間里程碑」的焦慮。今天如果人類擁有不會凋零的生命,我想就不會有「時間管理」的問題了,反正來日方長,沒人會管你在什麼時候該完成什麼事。

所以很常聽到雞湯文說「把每天都當作最後一天去過」,告訴大家要把握當下,不要讓人生留下遺憾,但我覺得這句話有兩個很大的問題。一是可行性不足,想做的事通常不是可以一蹴可及,如果只剩一天,那應該很多想做的事都做不了;二是風險極高,要是今天並不是最後一天,已經豁出去了但明天卻還活著,那豈不就尷尬了?所以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激勵人,但並不會有人把它當作座右銘,因為已經不合理到失去它的激勵性。

而《餘命10年》做出一個很好的調整:「如果你只剩10年可以活,你下一秒會做什麼?」。生命只剩10年既有急迫感又不會過度絕望,同時可以讓人有動力去規劃未來,並且盡快做出行動。看到這句的當下有被當頭棒喝,突然好有動力去思考未來該怎麼規劃,我覺得它發揮了絕症電影該有的激勵性,而不是流於感性喊話而已。

20220608133955-d29c32a545e719d74e7570fa7455cef0-mobile

但既然是不治之症,那它一定存在著走向生命盡頭的必然,而《餘命10年》的絕望是,死神給的10年反而是一種慢性死亡。茉莉正值花樣年華,有滿滿的人生待辦事項想去完成,但礙於身體狀況和僅剩的10年時間,讓他卡在進退兩難的狀態。想勇敢前進但家人會擔心,未來也會徒留愛人難過,但若選擇停滯卻會心有不甘,明明還有10年卻什麼都不做,不就和自殺沒兩樣?

尤其愛情的部分,面對和人的多次告白,茉莉一年又一年的拒絕,好不容易在一起之後卻又在和人求婚後,斷然離他遠去,讓兩人陷入悲傷中。雖然看電影的人八成會覺得「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當下?留個快樂的回憶也好吧!」,但我想以結果論者的思路來看,已經清楚知道結局注定是不好的,那就沒必要讓它發生,畢竟在一起很快樂,但分開的痛苦也是無法言喻的,既然如此何不讓彼此避開這樣的結局,去尋找其他可能呢?

esAVeGt

雖然茉莉的愛情陷入矛盾,但剛好有寫作的專長,可以在身體可負荷的狀態下,將這樣的經歷抒發成小說。而和人也從一個求死的人,靠自己的努力開了一家店,並用茉莉作為店名。誰說生死戀只能悲傷的離別,他們倆人發展出各自的成就,並在成就達成時都想到對方,代表已經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,這樣的結局不也很美嗎?

唯美的畫面、輕柔的配樂、男女主角的顏質,再加上有櫻花、銀杏、雪地等等日本美景,很久沒出國的你肯定會認同《餘命10年》是一部賞心悅目的作品。如果你對於生死離別沒有抵抗力,那請多準備幾包衛生紙進場,和我同場的觀眾就有人哭到泣不成聲,我想在這樣宏觀的生命議題之前,多少都會讓人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脆弱吧。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媽的多重宇宙》(2022) [10/10]

everything_everywhere_all_at_once_ver2_xlg

對於這部電影我抱著高度期待觀賞,在這樣的標準下看完電影,居然還是找不到任何可以批評的地方(翻譯的部分我其實沒很在意,因為和電影本身沒有關係)。《屍控奇幻旅程》的丹丹雙導究竟是嗑了什麼,可以寫出如此鏘但又可以把人弄哭的劇本;行雲流水的港式武打,在近幾年的動作場面中應該可以名列前茅;豬八土扒姬的百變造型完美呈現多重宇宙觀,彷彿在看一場超現實的時尚服裝秀;演員們各個動靜皆宜能屈能伸,並牽動觀眾們的情緒,我想他們先預約幾個獎項應該是沒有問題。

對我來說一部電影要厲害,在於它的野心是否能被順利執行出來,有些人想說的東西很多但講得亂七八糟(像是《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》),有些則是只想認真做好一件事,但就會被類型侷限(像是《蝙蝠俠》)。而《媽的多重宇宙》同時顧及親情、哲學、科幻、動作,在丹丹雙導的執行之下,主題的格局、每個角色的發展、想討論的議題都沒有被犧牲,很完整的被保留並傳達出來。

(以下有雷)

 

螢幕擷取畫面 2022-05-01 163855

「像我們這種不可愛的婊子讓世界運轉。」(原中譯:「武媚娘愛缺,奪掌全世界」)

在家中忙進忙出、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的秀蓮,彷彿是在演出我們經歷過的日常,如此喘不過氣的成功開場,只花了幾分鐘就深刻描繪出華人母親的形象。需要好好服侍父親的三餐起居、需要幫助老公管好整個家、需要塑造孩子成為期望中的模樣,父權文化下的母親要做的事很多,在還沒有開始宇宙搖之前,秀蓮就已經是三頭六臂了。

如果世間各種情緒集合在一起會成為一個黑洞,那每個媽媽心中應該都有一個小黑洞吧,但他們卻像個超級英雄,盡力不讓自己被吞噬。之前聽過一段話是:「不要不懂得回報,因為天下不求回報的只有媽媽。」雖然這段是在講兩性關係,但也間接傳達出媽媽的偉大。會留在原地被小孩反覆折磨的只有媽媽了,如果我們能多用良善來取代針鋒相對,媽媽們應該會覺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吧。

螢幕擷取畫面 2022-05-01 164121

「我不是為了殺你,我只是在尋找一個能夠看見我所見、感覺我所感覺的人。」

只是有當過小孩都知道,雖然想用良善對待家人,但因為雙方追求的不同,所以還是會有折磨彼此的情況發生。想表達關心但只說的出好好吃飯的秀蓮、被媽媽做好任何決定的喬伊,看這兩人就可以理解一生中追求被父母肯定,是每個小孩永遠的漫漫長路,這也是每個人都在期望的:希望能被理解。豬八土扒姬希望別人能理解它在不同角度看到的「真理」,卻因此被視為反派,就像在現實生活中,我們越來越不願意去理解立場不同的人,尤其在網路上更常一言不合就大打出「口」,「口」下毫不留情。

在多重宇宙中,除了在成就上我們可以有無限可能之外,我想性格也可以比照辦理,像是在這個宇宙可能對於同志議題難以啟齒,但在熱狗手宇宙卻可以和同性伴侶有段難分難捨的感情。在某個宇宙中,正在經歷當下這個宇宙否定的事,豈不是一種矛盾,既然在另一個宇宙可以做到,為什麼要在當下這個宇宙扼殺了自己的可能性和良善,把自己困在單一價值觀中呢?

關繼威致敬王家衛化身梁朝偉_台北双喜電影-2-aspect-ratio-1042-540-750x389

「如果有來世,我還是會選擇跟妳一起經營那個小洗衣店,跟妳一起報稅。」

人生中每個決定會成就此刻的你,代表「你」這個角色會有無限個多重宇宙,用這樣宏觀的角度看人生的多重宇宙,會覺得自己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顆行星。就算在這個宇宙毫無作為,也不會影響其他宇宙的發展,於是豬八土扒姬的虛無主義就能獲得合理解釋,如果這個宇宙是最爛的版本,命運也已經決定且無法改變,那就乾脆放棄掙扎吧。

但如果反過來從「行星」的角度看整個宇宙,是不是也能解釋成,我們是無限分之一裡獨一無二的宇宙呢?既然獨一無二,那是不是無須看輕自己呢?再從這個角度看人與人的相遇,兩個獨立宇宙的無限分之一要產生交集是多麼難的一件事,這可比被紙割到手還要難上許多吧!如果把多重宇宙用這樣的機率論來解釋,那在宇宙的洪流中飄洋過海遇見彼此,是不是需要給予對方多一些良善?

 

ljknq9n_460x580

在《人慈》一書中提到,一直以來我們都覺得人是維護私利、排除異己的動物,但事實並非如此,「人性本善」其實還是成立的。作者指出那些測試人性有多險惡的「成功」實驗,都有著嚴重的人為操弄;在戰爭中的死傷大多是被遠距離武器攻擊(例如空襲),因為「親手」結束別人的生命對人類來說是極度困難的事;在公司中嚴格控管流程或訂立KPI是擔心有人偷懶,但如果讓人以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展,卻更能提高產能。《人慈》來自實例的理性闡述,和《媽的多重宇宙》的感性宣言不謀而合:「請保持良善」,不管是在哪個宇宙。

電影每一幕的資訊量都很龐大,在多重宇宙之間跳躍的時候只能非常努力在想辦法跟上,所以到了兩顆石頭對話、可以靜下心來反思這一切的時候,才能更深入感受這部片想傳達的意念,所以這場默劇反而成為情緒的爆發點。我想如果再看一次,在不需要花腦力理解宇宙搖的狀態下,應該是可以感受到更多感動的吧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》(2022) [5/10]

fantastic_beasts_the_secrets_of_dumbledore_ver24
身為魔法世界前傳&拓展宇宙的《#怪獸》系列,從第二集《#怪獸與葛林戴華德的罪行》開始就已經不知道在幹嘛,錯綜複雜的家族史、被淡化的紐特主線和一堆無解配角支線、鄧不利多和葛林戴華德的情愛糾葛,讓人看得頭昏腦脹且抓不到重點。而在第三集《怪獸與鄧不利多的秘密》上映之前,發生了#強尼戴普被換角(家暴官司纏身)、飾演魁登斯的#伊薩米勒不斷發生脫序行為、#JK羅琳的失言(歧視跨性別言論),再加上疫情原因,讓這部電影的上映困難重重。

然而排除萬難上映之後並沒有比較好,我還寧願它不要上映。

為了修補越來越大的劇情bug,以及製作團隊頻頻出事的爛攤子,看得出來編劇已經放棄治療,根本不在乎邏輯,也不管前幾集到底在演什麼,用非常暴力的方式來修改劇本,不順眼的部分就直接拔除,並用奇怪的台詞敷衍解釋帶過,原本大有潛力的支線劇情全都草草了結,剩下的劇情變成像台灣的柏油路一樣千瘡百孔。

在觀影過程覺得有很多安排實在太荒謬,這邊列舉幾個當場有笑出來的,並搭配圖片和大家分享。

(以下有雷)

 

 

589b13fa2202ebd7e0acb0c4a64dd775
1. 你是忘記了,還是害怕想起來?
離上一集已經過了那麼久,想必大家對於劇情已經印象模糊,但沒關係,因為編劇非常貼心幫你安排好了「複習劇情NPC」!只要有人說出「你不了解我」這個關鍵字,就會有NPC把這位角色的前世今生都唸出來,而且念得比克里斯多福諾蘭電影的解釋性台詞還要生硬。覺得最突兀的兩段,是奎妮在監視魁登斯時念出他的生平(原來破心者可以這樣用),以及新角色拉莉(擺明是來取代蒂娜的)為了說服雅各入隊,唸出了他的心路歷程,讓雅各突然擺脫憂鬱,變回原本樂觀的樣子並say YES,你說這轉變快不快、合不合理?

1449027697-3383689215
2. 你看不到我,你看不到我~
上一集葛林戴華德在雅各眼前帶走奎妮之後,讓雅各對他氣得牙癢癢,到了這一集拉莉和雅各為了當個稱職的傳聲筒,一直不斷深入敵營,原本以為他們會掩飾一下自己的行徑低調進行,但是他們...居然直接坐下來和葛林戴華德同桌吃飯?某種程度上這行徑已經臉皮厚到是婚宴蟑螂等級了吧,是當葛林戴華德瞎了嗎。

619081
3. 請和我交往!
一群巫師在不斷強調民主之後,最後選魔法部長的方式是...麒麟?候選人排排站讓麒麟在他們前面走來走去的時候,我還以為自己是在看聯誼配對實境秀,只差沒有伸出手來並彎腰說「請跟我交往!」。而葛林戴華德當選的第一件事居然是用酷刑咒折磨麻瓜,而大家悶不吭聲眼看著這一切發生?如果你是像黑豹那樣成為國王後是獲得神力、或是皇帝世襲無上的權力就算了,但這只是當選魔法部長耶,沒道理當選的下一秒就可以就地合法幹壞事吧!後來真麒麟向鄧不利多鞠躬後,他還可以叫麒麟去跟另一個候選人鞠躬,代表選舉結果是可以被操弄的,這整場選舉實在荒謬到令人不免擔心巫師的智商問題。


4. 鄧不利多,就決定是你了!(無法插入示意影片,請至IG觀看)
這一集讓我們見識到鄧不利多最厲害的法術是:自開副本(可以參考上面的小短片)。從開場和魁登斯的打鬥,到最後和葛林戴華德的對決,都是在另一個平行時空進行(解釋血誓的破除又是另一個腦洞大開),打完之後周遭的人事物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這用魔法可以解釋得通?這也算是多重宇宙嗎?

這系列原本是五部曲的設定,所以還有兩集要拍,但我現在已經對這系列不抱有任何希望了,加上目前票房創系列新低,第四集的劇本也還沒寫,我想壯士斷腕有可能會是接下來華納會採取的動作了吧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該死的阿修羅》(2022) [7/10]

film_20220216007

在上一篇《少年法庭》的心得中,講到了法律本身的爭議以及犯罪觀感的討論。除了用外在的法條規範來判斷罪行是否成立之外,將內在的犯罪動機納入考量,也是近年逐漸被重視的部分。很巧的最近有一部國片《該死的阿修羅》,剛好也以少年犯為主角,並用很棒的劇本來補足《少年法庭》想講但卻沒有太多著墨的部分,也就是「個人選擇」。

「阿修羅」在佛教「六道」中位於「人間道」和「畜生道」之間,是個戰爭不斷的恐怖之地。印度教神話的阿修羅,是一群追求力量的神族,有時被視為暴力之神。《該死的阿修羅》的青少年主角們就像阿修羅一樣,不滿上位者但又無力推翻,累積長年的憤恨之後,變成好鬥、衝動,用暴力來解決事情的人。

(以下有雷)

20220302155642-7b093f5085427832d660a02cdcac4ce8-mobile

「大家都只想趕快找答案,趕快下定論。」

在電影開頭主角詹文在夜市犯下隨機殺人,接下來電影有一個多小時都在尋找「詹文為何會這樣做?」的答案。循著劇情我們看到他有個否定他夢想、掌控他未來的父親,有個溺愛他、但卻不在他身邊的母親,雖然家裡經濟條件優渥什麼都可以給,但就是沒給他最想要的自由。

和好朋友阿興一同創作,是詹文唯一能做自己的時候,但最後一片樂土也因為即將出國念書被徵收,於是無助的他便到夜市進行犯案。他的自白是「這是他第一次覺得終於能掌控自己的時候」,但同時也在失手殺了小盛後說「並沒有想要殺人」,如果真能「掌控」自己,那怎麼還會做出「失控」的行為?

連當事人都不一定能知道自己怎麼會這麼做了,那更何況是霧裡看花的外人們,但多數人可能以為自己已經從上帝視角看到了答案,早給詹文判了死刑。

20220224184444-90bac80db7c728d2b51ef888c0146375-mobile

「好像所有事情都有一條線,我跨過去,就是故意的,跨過去,就成年了,跨過去,就回不了頭了。」

好友阿興在詹文犯案後,不斷的想說服他出面道歉以爭取緩刑,最後甚至用極端的手法逼迫他出面。「認為詹文為何會這樣做」只是阿興的一廂情願,也是所有案件關係人、甚至沒關係的觀眾們妄下的結論。我們很愛為別人腦補他的想法,甚至他的心路歷程,或許旁觀者清,或許專業人士可以評估心理狀態或病情,但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犯案者當時在想什麼,或是刺激他犯案確切的原因是什麼。

就像詹文想幫關在籠子裡的狗一樣,他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在狗身上,覺得牠被關在籠子裡很可憐,不自由到就算用死來解脫也無妨,於是擅自想一槍幫牠一了百了。但這不過是詹文一廂情願的想法,或許那隻狗根本不覺得被關在籠子裡有怎樣,甚至覺得很愜意也有可能,如果是這樣詹文還一槍打下去,不只自作多情還很自私。而為詹文定罪的我們,是不是也犯了同樣的錯?

83561_01

「如果當時我沒有做的話,是不是也會很不一樣?」

前段故事由詹文和阿興完成,電影後段則是和其他配角一起完成「如果有如果」的劇情安排。如果母親沒有丟出酒瓶,可以讓琳琳免去販毒的牢獄之災;如果Vita和小盛在夜市吵了一架,就可以躲過註定不幸福的婚姻;如果小盛被美色詐騙,則會一時失手殺了琳琳。憤怒在不同人之間傳遞,就算在不同的時空依舊是出了人命,是導演比較悲觀的安排,但這同時也呼應《少年法庭》的那句台詞: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害人。」而《該死的阿修羅》則是換個說法:「誰都有可能成為加害人。」

問題通常不會是單一個原因就能解釋清楚的,而是由多個選擇混在一起產生的化學反應,爆發程度會和等比級數一樣擴張,像從2到2的十次方,已經變成幾百倍的威力。早個幾分晚個幾秒就可能不一樣,所以個人選擇比什麼都還重要,只是我們在事情發生的當下,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決定是對是錯。或許社會體制很糟糕、階級很不公、家庭不溫暖、人生不美滿,但仍要抓緊那即將離手的韁繩,繫住脫序的衝動,選擇讓自己可以往正向發展的決定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(劇)《少年法庭》(2022) [9/10]

273158320-1531935007188457-2511301054685335869-n-1646283299

金憓秀擔綱主演的韓劇《信號》是經典中的經典,近年還翻拍成日本版,可見其火紅程度,而這次他再度辦案,只是劇中身分從警官變成了法官,案件類型變成少年刑事案。暫且先不論法官是不是真的需要這麼拼命去查案,《少年法庭》不管是劇情或是案件本身,都精彩到讓我停不下來,而在故事背後更是有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。


《少年法庭》的案件聚焦在少年刑事案件上,和一般刑事案件差別在於判決會比成年人輕上許多,這也是劇中爭議的開端。少年法案的立意良好,都是以少年犯「身心尚未成熟,仍有大好前程」為前提去立法,並搭配相關矯正措施取代刑罰,讓司法體系可以幫助走錯路的少年能有再次健全發展的機會。

 

w644

「法律本來就是這樣,未必能保護每個人,即使是被害人。」

只是法律是死的,人是活的,立法的善意可能會被扭曲成既得利益者的惡意,反而成為少年犯脫罪的後盾,若被有意者濫用,會讓法律「有幾分證據,說幾分話」的原則顯得僵化。光是開場的兒童分屍案,雖說犯案人是青少年,令人髮指的程度卻不亞於成年人的刑事案件,可想而知會引起民眾的恐懼。所以「法官該給出正確的判決」已經從法律問題升級成公關問題,但法官們仍舊只能依據法律和證據行事,讓司法人員顯得不盡人情,甚至被冠上恐龍法官的「罪名」。

廢死議題一直都是司法界的爭議,這幾年理解下來我簡化出一個結論:對於法律的存在你認為是罪罰還是教化,大致上就決定了對死刑的態度,而少年案件也適用這個原則。如果認為是罪罰,那年紀就不是藉口,做錯事就該為行為負責。法律是處罰的依據,若無法給予相對應的刑責,就代表正義沒有伸張。如果認為是教化,那法律是嚇阻意義大於處罰意義,真的犯錯了也該視情況從寬處理,畢竟少年並無完全行為能力,一時的犯錯而毀了人生,那法律就少了人道空間。

 

273541564_662652118263849_3990732174266206765_n(1)

「儘管處分對象明明是少年犯,但有時那把十字架,卻背負在毫不相干的人身上。」

當少年犯罪會被檢討的不只當事人,還有沒參與犯罪的父母,成了法外的連坐罰。父母出來道歉已經變成必要程序,只是他們真的有需要承擔小孩的罪行嗎?如果是錯誤的教育那的確有連帶責任,畢竟管教小孩在法律上就是監護人的責任,但父母通常不會自覺他們的教育是錯的,反而認為這是「為你好」,所以出現像是管教過於嚴格甚至施加暴力、不自覺的情緒勒索、壞習慣的有樣學樣等等,在長期累積下終於爆發出犯罪行為。

然而除了以上確實有錯的過度管教,更多犯罪者背後的教育是「疏於管教」,而原因通常是迫於無奈。缺乏陪伴會讓小孩有不健全的心智發展,但父母總是急於滿足看得見的物質需求,捨棄看不見的陪伴需求。被迫追著錢跑的父母,沒有注意到小孩已經被遠拋在後,在一些連三餐都無法溫飽,或是單親家庭而言,在時間有限、財力不足的情況下,陪伴孩子和生存是只能二選一的單選題,所以能怪他們嗎?

20220226100348112

「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被害人,可是卻沒有人明白這個理所當然的事實。」

雖說《少年法庭》都是少年案件,但其實犯罪本身並沒有年紀之分,任何人都有犯錯的可能。所以我們不需要因此為少年犯貼上標籤,而是要想想社會該如何避免悲劇一再發生,以及發生後該如何引以為戒。當看到犯罪新聞時先別急著下定論或獵巫,更不要檢討受害者,今天會發生這樣的事或許還有報導之外的無奈,只是很幸運地沒有發生在我們身上而已。如果我們對於這些案件都是漠不關心的態度,那可能某天噩夢找上門時,不僅會毫無防範,也不能奢望別人給予同情。劇中可能韓國的司法體制和我國有所差異,但如何讓「正確的判決」在法庭上發揮司法的力量,是司法體制改革共同的目標。

如果天性邪惡那就沒什麼討論空間,但如果犯罪只是擦槍走火而非本意呢?最近看了國片《該死的阿修羅》,我覺得它剛好補足了《少年法庭》想講但卻沒有太多著墨的地方,也就是「個人選擇」,這部分將留在下一篇和大家分享心得。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蝙蝠俠》(2022) [8/10]

batman_ver19

「蝙蝠俠(Batman)是一名出現於DC漫畫的虛構超級英雄角色,它由鮑勃·凱恩和比爾·芬格創作,角色首次登場於《偵探漫畫》第27期(1939年5月)。最初被稱為「蝙蝠人」(Bat-Man,兩字間有連字號),後來還有「#黑暗騎士」、「世界最偉大的偵探」等其他稱號。」

以上是維基百科「蝙蝠俠」頁面的第一段介紹,如果這段介紹對你來說非常陌生,那這次的電影風格絕對會和你的預期大相逕庭。

不同於提姆波頓、克里斯多夫諾蘭、查克史奈德執導的蝙蝠俠,這次麥特李維斯的蝙蝠俠並沒有太多英雄色彩,不再是那位拯救世界、英雄救美的典型猛漢,不再用先進裝備堆疊出戰鬥力,更不再炫耀財力就是他的超能力,取而代之的是一位陰鬱又孤獨,不斷自稱是「復仇使者」,嘗試解開高譚市謎團的陰沈偵探。所以這確確實實是一部懸疑推理片無誤,如果是想看華麗特效的戰鬥場面,那這不親民的三小時片長可能會讓你很痛苦。


164630826310769_P16159757.jpeg

DC英雄電影偶爾會讓人有驚喜的原因是,它會有一些「走出自己的路」、不受英雄電影形式拘束的作品,繼《小丑》和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之後,這次的《蝙蝠俠》嘗試扭轉大家腦中的既定印象,對這角色做出獨樹一格的改變。單純以懸疑推理片來說,三小時的片長如何讓人全心沉浸在其中是一件很難的事,尤其導演走的是《火線追緝令》那樣的老派推理路線,不用剪接故弄玄虛,沒有燒腦的轉折劇情,沒有錯綜複雜的台詞解釋,這些現在流行的懸疑推理公式都沒有運用在其中,所以覺得它可能不會是一部可以廣受大家喜愛的作品。

但我個人是相當喜歡的。首先我就是喜歡這樣樸實的推理風格,順水推舟的抽絲剝繭,雖然沒有突破邏輯的轉折,但會有許多令人驚喜的設計,像是兇手的行凶手段、犯案現場留下的線索,以及角色之間的愛恨情仇,下一個受害者會是誰的恐懼感等等,這些設計都會讓人抱著好奇心想繼續往下看。

8xqjd4aqt0qjmtm47qdbwgma75cc3jezuplgskr3.jfif

兇手的思考格局也是重點之一,殺人對反派來說極其簡單,但如何有個縝密的計畫可以玩弄別人,同時把想傳達的理念(不管是好是壞)擴散出去,並將仇視的人事物從這個城市連根拔起,這就不是每個劇本都能辦到的事了。再來製作面上的攝影和配樂相當切題,和暗黑冷硬的風格緊密結合,讓人彷彿置身陰謀四伏的高譚市,觀影過程更加引人入勝。

既然都用了蝙蝠俠這樣著名的角色,單純拍個推理片也太可惜,所以像貓女或高登局長這樣的綠葉,或是一定要有的蝙蝠車等等經典元素還是得好好發揮一番,並利用蝙蝠俠和高譚市的身世糾葛,去傳達出一些警世訊息以及希望。看完《蝙蝠俠》時的心情,其實和看完《時代革命》時是有一點像的,都是在萬念俱灰中,靠著對於某件事物的牽掛和信念,去尋找一絲僅存的希望。在疫情、戰爭、環境問題環伺的現世,如何和蝙蝠俠一樣繼續保有希望,並用力去守護和爭取,應該是這部復古電影想傳達的一個永恆不變的想法吧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#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》(2022) [7/10]

271316633_301109165317301_4704708102702408360_n


在累積了大量的戲劇作品後,金獎編劇杜政哲這次嘗試自編自導,選擇了Dcard紅極一時的故事做改編,來降低編劇轉導演通常會大爆死的風險。《早餐》算是在降低期待後,讓我意外獲得滿足感的一部作品,電影看下來都撐在平均線上,沒有特別驚喜的橋段,以純愛電影的角度來看也只稱得上四平八穩,但導演身為金獎編劇,我總覺得導演要說的不只是表面上的校園甜愛故事。

(以下有雷)


d6148832

「你能夠想像自己15年後的樣子嗎?」

電影開場一個謎樣的聲音響起,和項微心(李沐 飾)進行對話,後來我們才知道聲音是來自於15年後的項微心,這樣的安排讓故事多了更有厚度的設定:現在是否能做些什麼,讓15年後能感謝15年前的自己呢?導演的設定巧妙否定了命定論,他讓15年後的項微心是會隨著現在的作為而改變外型的,這為觀眾帶來一些希望,否則要是知道未來的自己是條魯蛇,而且做什麼都無法改變,那應該沒人會想努力了吧。


%E3%80%8A%E6%88%91%E5%90%83%E4%BA%86%E9%82%A3%E7%94%B7%E5%AD%A9%E4%B8%80%E6%95%B4%E5%B9%B4%E7%9A%84%E6%97%A9%E9%A4%90%E3%80%8B%E5%91%A8%E8%88%88%E5%93%B2%E6%9D%8E%E6%B2%90%E5%8A%87%E7%85%A7%20(1).jfif

「大人的世界我真的超不懂的。」

小孩看著大人的世界,總是嚮往卻又疑惑,想著為何大人們總是讓自己過得不開心,並期許自己未來不會成為這樣的大人。而身為大人看著電影中小孩的世界也是各種問號,都吃了人家一整年的早餐,怎麼就說不出一句告白?說穿了,這和幾歲沒有關係,單純只是身為局外人才敢叫別人丟直球,當自己站到打擊位置,大多時候都是傻傻不揮棒等著被三振出局。15年後的自己會不會後悔沒做決定,又或是做了決定再後悔,不管結果是好是壞,導演不斷請出大霈來提醒大家的是,人生一直都有選擇,而能及時做決定也是選擇之一。

 

1643900524-2631723877-g_l

「原來說我不喜歡你,是這種感覺啊。」

而且不只是選擇,我們也時常被選擇,不只猶豫到底要不要告白,也會遇到該如何拒絕別人的困擾。每次的被拒絕都會令人傷痛,甚至懷疑起自己是不是沒有被愛的價值,但時間久了,出現愛你的人了,才知道原來一直以來我們都還有可以選擇的權利。而「拒絕」更是一個很難的課題,在情緒勒索成為當代熱門議題之後,發現拒絕別人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氣。成為大人之後少數的好處之一是,慢慢可以了解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,所以對於選擇和被選擇的結果,開始懂得如何重物輕放,讓自己受到的傷害降到最低。

「幾歲才算長大?」

這題大哉問的答案絕對不是翻翻憲法,然後說法定成年年紀是18歲這麼簡單,每個人心中的答案應該大不相同,但答案應該都會是一個「心理狀態」。在看完電影後,這一題我自己的答案是:當看著當下卻想著以後,就代表你長大了。

少了年輕時的義無反顧,也許是因為被傷過的經驗,也許是諸多現實考量,也許是人生扛了更多包袱,也許是越來越會精算風險,所以才會在做決定前如此瞻前顧後,尤其在愛情中更是如此。對於許多出社會的人來說,最讓人懷念學校生活的部分,並不是沒有賺錢的壓力或擁有耍廢的時間,而是再也談不到純純的戀愛了吧。

不同於《我的少女時代》是用懷舊元素來吸引學生族群以外的觀眾,《早餐》是用大人才懂的遺憾來取得共鳴,讓純愛故事之外多了一些餘韻,可能是苦澀,也可能是當頭棒喝。但小孩的世界也很難懂,用全知觀點來看兩個遲遲不告白的兩人,讓人覺得觀影過程的體感很長。我自己是覺得《早餐》沒有國片常有的誇張表演,沒有讓人出戲的劇情謬誤,也沒有太屁孩的情節,對我來說這頓早餐吃起來,就像小黃瓜鮪魚飯糰一樣清爽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原文>>>https://bit.ly/3LpZ9oe

 

《在車上》(2022) [9/10]

186074_02

《偶然與想像》在去年底創造票房逆勢成長的奇蹟之後,緊接著導演濱口龍介又一部電影《在車上》要在台灣上映,準備用這部殺進坎城影展和奧斯卡的作品,再次擄獲更多影迷愛上濱口龍介。

濱口龍介的作品中總是帶點奇幻韻味,但濱口式的奇幻並不是「天馬行空」,比較像建立在現實上的「意想不到」。導演前作《睡著也好醒來也罷》是一段女主角遇到相同容貌、但實際上卻是不同人的愛情故事,《偶然與想像》是演出發生在生活中的巧合,卻發生超乎預期發展的三段短篇故事。

而《在車上》續留這樣的奇幻風格,所以就算步調慢、片時長,還是能輕易沉醉在其中。《在車上》是一場劇中劇中劇,透過不同層的情感連結、每一層劇情的巧思、和可以有不同解讀的劇情,創造出和前作稍有不同,但還是很精采的奇幻氛圍。

(以下有雷)

16scott-scene3-articleLarge

最裡層的故事是契訶夫的舞台劇《凡尼亞舅舅》,片中所有角色因為這部舞台劇被徵召,並開始進行不受語言藩籬阻隔的互動。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語言,一開始了無生氣的閱讀劇本,到後來將角色融入自身,再加上演員的詮釋,就算語言不同,還是可以激發出演員之間的火花。這樣的互動有點不可思議,就像寶可夢的訓練家就算聽不懂寶可夢的語言,還是可以進行溝通一樣,只要靈魂之間有交流,語言將不再是障礙,也展現出藝術和文學的力量。

諷刺的是當語言相同時,卻不一定能溝通。中間層的故事還是《凡尼亞舅舅》,是一捲錄製好的錄音帶,由主角家福和老婆音互動的版本。家福在車上的時間大都在聽這捲錄音帶,並與其進行對話,但在現實生活和音進行「真正的對話」的時間反而還不及這捲錄音帶,因此造成之後的遺憾。錄音帶就像是電影旁白,清楚描述出家福的心理狀態,音彷彿透過它和家福進行跨時空的對話,明明只是舞台劇台詞,卻剛好句句命中家福內心的創傷。

20220210213056_18

最外層的故事,是家福和司機美沙紀的公路之旅,看兩個無法原諒自己的人,如何面對傷痕並得到救贖。在經歷家庭悲劇之後,他們都覺得是自己造成這一切,一直無法放下壓在心頭上的罪惡感。原本沒有對話的兩人,在車上慢慢建立出信賴關係,進而傾訴更多彼此的故事,最後同病相憐的互拉一把,擺脫深陷已久的自責。或許要拯救黑暗中的人,需要的不是能帶來光明的局外人,而是同樣身在黑暗、卻可以替對方攙扶一把,一起爬出深淵的人吧。

從只讀劇本無法溝通,到心領神會的精采互動演出;從不斷逃避內心的陰影,到願意活得更好的決心;從不多聊天的兩人,到互相拉一把變成彼此的恩人。靈魂的交流來自於不限形式的交談,只要有成功的交流就可以創造出不同可能性,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,可以拯救別人的人生。

就像低潮雖然持續,但不會一直在崩潰邊緣一樣,電影雖然散發著陰鬱的氣息,但並不是深痛欲絕的調性。它仍試圖透過角色終於抬起頭正視自己,摸索出一條繼續通往未來的路,藉此傳達出正向的訊息,這樣的希望反而更加耀眼。

電影在這三層故事之外還有一個番外篇,是音在做愛過程中所創造出的故事。這個故事明顯在隱喻家福和音之間的關係,經歷過家庭悲劇的兩人,因為無法再互相扶持和交流,導致關係漸漸生變。做愛對音來說到底是真愛的表現、是暫時逃離現實的手段,或單純是在尋找創作的靈感來源?這個故事是音的憑空創作,或是想藉此對家福傳達些什麼?最後音想對家福說的是關於背叛的坦承,並結束這段關係,還是他終於向家福伸出援手,想藉由交流來挽救已經脫序的生活?已成的事實和背後的真相都已經成謎,但能確定的是就像美沙紀在國外重新出發一樣,家福應該也已經開始一段新的生活了吧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噤界II》(2021) [8/10]

quiet_place_part_ii_xlg

三年前的《噤界》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觀影體驗,所有觀眾動也不敢動,連吃東西都要挑「比較吵」的時間點,就因為只要一點聲響就會成為全場焦點。所以它被我列為「一定要在電影院觀賞」的片單之一,唯有在電影院看才有絕對的安靜及壓迫感,完整呈現這部片的精髓,這可是在家看小螢幕感受不到的。

《噤界II》因為疫情的關係檔期一延再延,好不容易等到可以進電影院再次感受無聲的恐懼,在這麼高度的期待下,《噤界II》仍舊沒有讓我失望。

(以下微雷)

p063j198

續集時間軸緊接在第一集之後,這樣的做法會有兩個劣勢。第一是怪物在上一集已經露臉,神秘感已經不如之前強烈,甚至弱點也已經被找到,到了續集更沒有新能力的發現,而人類同樣只能用同一招壓制怪物,無法有更強力的反擊,所以兩邊維持在一個僵持的局面,在沒有新招的情況下,對觀眾而言比較難有新鮮感。

面對這樣的劣勢,導演選擇回歸電影的基本功,在環境設定不變的情況下改在拍攝手法上發揮,雖然老梗但還是成功玩出新把戲。《噤界II》大概是今年目前為止看到最棒的拍攝剪接,從開場流暢的長鏡頭就讓人驚喜,一口氣說完怪獸初來乍到的恐慌,快速將觀眾拉回「請安靜」的氣氛之下。到了中段更將三個任務線(媽媽、姐姐、弟弟)交互剪輯,故事不僅沒有因為剪接而中斷情緒,還將緊張感不斷堆疊至最高點,更不時讓畫面來個相互呼應,增添剪接的流暢度。到了最後把三個任務線併成兩個,拍案叫絕的是還讓兩邊來個隔空合作,就算最後結束的很突然,但電影的美好停留在這麼精彩的剪接之後,我也心滿意足。


A-Quiet-Place-II-movie-2021


這樣時間軸設定的第二個劣勢是,雖然我們事隔三年才看到續集,但對於電影中的角色們來說這只是幾天後的事,角色沒有突然變聰明才符合劇情邏輯,所以這對姐弟還是做了一些在他們年紀會做的幼稚決定,讓人難免覺得是不是沒事在找碴。弟弟亂跑的部分完全沒辦法為他辯駁,真的就是雷,但姐姐和媽媽外出的決定我倒是覺得合情合理。在上一集這麼恐怖的環境下這家人還選擇生小孩,我個人解讀是他們並非自找麻煩,而是選擇用「新生」來撫平傷痛,同時也帶出「傳承」對這個家族的重要性。媽媽的教育方式不是過度保護,而是將生存技巧教給小孩,就算哪天他不在了也不用擔心小孩會出事(但看來弟弟是沒有學好)。上一集目睹爸爸犧牲的姐姐,繼承了爸爸勇於找尋生路的意念,才會不顧大家的反對往外跑。當然還有電影最後的完美剪接,姐弟兩人隔空合作,小孩站在大人前面挺身迎戰,這些安排都準確呈現了「傳承」。

在現實生活經歷過疫情之後,看這部電影的同時會有身歷其境之感,想想前幾個月在三級警戒的生活下,我們有了線上會議、在家上班、視訊玩遊戲、甚至連線一起看Netflix,在減少與人接觸的限制下我們還是不斷試圖與外界連結,甚至有些人還不守規矩成了防疫破口,這些剛經歷過的現實,很巧的和電影相呼應。看電影的我們當然覺得保持安靜才是上策,但如同電影宣傳的口號「保持安靜不是唯一生存之道」,冒著一點危險去換來任何自由的可能,不就是人類一直以來在做的事嗎?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(2021) [4/10]

 

suicide_squad_ver36_xlg


詹姆斯岡恩執導的《星際異攻隊》一度是我最喜歡的漫威電影(後來被《美國隊長3:英雄內戰》取代),在他經歷推特醜聞事件被迪士尼開除後再被重新聘用,可見他對於漫威宇宙的重要性。這次他短暫的跳槽DC,重啟大衛艾亞之前評價極差的燙手山芋《自殺突擊隊》,以目前獲得的好評來看是相當成功的扭轉。

但我還是不喜歡。

看到大家對於這一集評價如此的好,讓我不禁懷疑起自己是不是漏看了什麼,但我思考了很久還是覺得很不喜歡,所以決定整理一下自己過不去的點在哪裡。

(雷)

 

3268781_2

我一開始是抱著看爽片的心情來觀賞的,通常這個時候我會著重在畫面的呈現、降低對邏輯的要求,還有忽略公式劇情的無趣。但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開場沙灘戲讓我大皺眉頭,就算我已經覺得自己已經盡量不去在意邏輯缺陷,但漏洞還是大到像黑洞一樣難以忽視。最大原因出在小丑女,他怎麼可以用凡人的速度衝出去,卻不被一堆槍的子彈打中?雖然這是大多數動作電影會有的弊病,但這段實在誇張到我無法忽視。主角威能就算了,但配角也是如此的話,就會顯得編劇討好觀眾的意圖太明顯,像是鯊魚王那不凡的生命力,令人合理懷疑編劇是不是不敢賜死這位賣萌的吉祥物(或是漫畫原始設定?)。還有和平使者算是本片最用心的一個角色,畢竟之後還會有獨立影集,總要先留給觀眾一點印象。相較於以上「有價值」的角色,其他配角就只能輕易領便當,反差大到無法忽略,甚至覺得是在踐踏配角(波爾卡圓點人的確是被踐踏沒錯)。

20210327003327

再回到沙灘這場戲,除了R級暴力美學之外,看不出有其他值得一提的地方,除非把快速領便當也當成樂趣,不然這幾個角色的能力太廢,廢到實在笑不出來(雖然事後證明他們也不是重點)。整部電影的動作設計沒有特色,拍攝剪接沒有風格,看起來就是一般爆米花電影會有的大場面,倒是在不用特別用心的地點字卡下了不少功夫。角色各打各的,彼此沒有團隊合作感,沒有絢麗組合技,沒有壯烈的犧牲,雖然知道這是個非自願組成的團體,但未免也太不熟了。營救小丑女這段有稍微讓我提起神,除了展現出稍嫌尷尬的團隊感(僅止於弗萊格和小丑女之間),這場像是致敬《怪物奇兵》融合2D動畫的動作戲,才真正看到所謂的特色。

 

3aa72be0-e864-11eb-bbfc-730caf35de64

場面上對我來說沒有可看之處,那我換個角度來看故事有沒有深度。「魯蛇當自強」的概念在這幾年已經被濫用到快變公式了,像是《沙贊!》《猛毒》《勝利號》都是,而我個人覺得詹姆斯岡恩只是把《星際異攻隊》的模式複製過來而已。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幾個配角的故事有點悲傷,但在角色那麼多、篇幅簡單帶過、彼此之間又無化學作用的情況下,我覺得對於情感的敘述還是很表面。波爾卡圓點人對於母親的陰影,只用幾幕「很多媽媽」的畫面做象徵,而且還用媽媽的「外貌」來傳達恐懼,個人是覺得帶點歧視感。塔伊加維迪提客串的捕鼠人爸爸道出自殺突擊隊的概念,有為捕鼠人2或其他角色加分嗎?所以鯊魚王身為遠古鯊神後裔的背景資訊,有讓他的角色故事更完整嗎?某個雜魚留了標槍給小丑女,結果莫名成了殺遍全場的致命武器,是想表達比球棒好用?之後小丑女被電擊多次還是活蹦亂跳,是在跟鯊魚王比硬?還有一位存在感很低的女領導,都被滅村了還可以跟這群人合作?

 

ace6e930-f90c-11eb-b7fc-650b3e4820ae

更不用說想討論更大的議題了,關於阿曼達華勒和和平使者的行為,表達得很明確也很有政治諷刺味,但放在爆米花電影之中要講深度絕對是有極限。一直看到有人說「DC終於一雪前恥,在華納高層不干預的情況下終於有水準以上的作品」或是「終於看到DC一線曙光」,我有點不清楚給出這註解的人是用什麼當基準,很明顯是沒有把《黑暗騎士》《守護者》《康斯坦汀:驅魔神探》放在眼裡。我實在很想放空腦袋娛樂自己,像近期的《黑寡婦》、今年稍早的《刺殺小說家》和《勝利號》我都有被娛樂到,但對於被捧上天的《自殺突擊隊:集結》,我個人是沒有買單,對我來說是詹姆斯岡恩只是複製了《星際異攻隊》的模板到另一群角色身上,雖然突破了公式但反而更多漏洞,沒有因此加到分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花束般的戀愛》(2021) [9/10]

 

183551_02


「有種說法是一起吃三次飯,還是沒告白的話就只能當普通朋友。」


如果是其他人的劇本,這部片可能只會是典型的日本純愛電影,但在編劇坂元裕二的執筆,加上導演土井裕泰對於戲劇性精準的執行之下,揉合出近來在我心中最出色的愛情電影。坂元裕二是出了名的金句王,他的戲劇作品中總是滿滿的金句,除了上面寫到的「三次飯局論」,電影中還有「吐司掉地論」、「花語記憶論」,這些都來自於他對生活的洞見,看到有人可以把生活裡被忽略的小細節寫出來,還可以延伸出人生哲學,令人不禁佩服他敏銳的觀察力。

(以下開始有雷)

 

1625973700-720939817-g

「相遇總是藏著別離,開始是結束的開端。」

就像金句總是會現身在坂元裕二的周遭,很多美好的事物也會在我們身邊無預警的出現,如果有掌握住就可以拾成一把花束,像是那稍縱即逝的緣份。宮崎駿大家都能聊,但《攻殼機動隊》的押井守可就不是人人都能搭上話題,要不是女主角絹在查覺到這麼一點不一樣時就及時上前搭話,也不會有後面這段戀情。而在多聊一些之後又發現兩人更多相似之處,像是錯過同一場展覽、一樣會用電影票根當書籤、家裡有幾乎一樣的藏書,連對剪刀石頭布都有同一套哲學理論,各種契合都輕輕推了他們一把,命運既然讓這兩人遇上了,就很難不讓他們在一起吧。

20210203222833

「我要在幾%不到的戀愛生存率下存活下來。」

因為種種個性和興趣上的契合,他們以相當高的機率在一起,但又有多少機率能夠一起走到最後呢?兩人開始同居後,日日恩愛夜夜纏綿,一起經歷找工作的困頓期,一路相互扶持,過著連天使都嫉妒的生活。只是工作後開始慢慢印證了「戀愛這種東西,可不能一人一半,戀愛就是一人一份。」,兩人不再像以前一樣天天膩在一塊,而是在自己的空間各自度過。他們的爭吵總是悄悄的來又迅速的離開,也沒有彼此越看越不順眼,根本沒有徵兆稱得上是分開的理由。

那到底是什麼拆散了他們?劇本故意排除一般愛情電影會出現的「外力」,像是第三者介入、生活出現困難、健康狀況惡化、家庭反對等等,讓我們專心聚焦在兩個人的改變上。曾經是聊起來就像勢均力敵的拋接球,現在則是球被晾在一邊洩了氣,球員也懶得動了。我想大家看到這邊會有不同看法,覺得是麥在工作上的「變」影響到生活,或是絹心態上的「不變」已經跟不上現實,但在結尾安排他們因為「耳機成對論」而撞見,證明他們還是像電影前段一樣契合,單純只是愛在他們心中開出一朵不具名的花,花語是「我愛你,但也不愛你了」。

thread_20349887_20210129124228_s_106876_w_1080_h_720_54845

「我們一路走來的風景很美,就只差了一步。」

兩人在談分手時的那場戲,再次見證坂原裕二對筆下角色一點也不心軟,讓正在分手的兩人遇見熱戀時的彼此,怎麼會有如此殘忍的安排!看著有說有笑的年輕情侶彷彿看到了自己,想到從一開始的等待對方告白,到後來同樣在等待對方把分手說出口,這難熬的時刻他們腦中應該是不斷的在想,到底有什麼方法可以不要改變吧,畢竟誰都不想讓手臂上的成對刺青變成食言的證明。只是那些永遠不變的改變,誰都阻止不了它的出現,只差最後一步卻再也走不下去,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抉擇,做什麼決定都無法再完美。

看完《花束般的戀愛》,想到當年看完《樂來越愛你》的惆悵,明明是百年奇遇的天作之合,卻還是敵不過愛情的質變,半衰期總是在你還沒意識時就已經到來。不管是劇情本身有多貼近我們對愛情的認知,或是刻意放進許多流行文化,讓我們意識到年代和我們是如此接近(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》的重映和《薩爾達傳說曠野之息》都是在2017年3月的事),並藉此意識到時間的流動,去比對兩人前後的變化。菅田將暉在戲外採訪給麥的一句話是:「不是像花束一樣的愛,而是希望成為花束。」,就像最後Google街景見證了他們最熱戀的時光,或許愛情在我們眼中最美的不是一起走到最後,而是兩人最用力綻放的時候吧。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劇)《神之鄉》(2021) [1-4集]

神之鄉-正式-橫式-主視覺

======劇情簡介=======

以宮廟文化做為課堂報告主題的陳暖暖,報告屢次被教授退件,即將面臨三修危機的他,被教授推薦和成績優異的學長夏志薰,一起到桃園大溪實地考察一年一度的遶境活動。夏志薰來到他七年沒回的故鄉,重新面對不知道如何化解的家庭心結,以及拾起小時候和神明的承諾,要在遶境活動中舉起神將...。

 

《神之鄉》的劇情推動來自於「衝突」,這類以傳統技藝為主題的戲劇,衝突點不外乎就是來自於「傳承」。舊傳統如何維持原本的樣貌被保存下來,是傳統派的堅持,但在變遷如此迅速的時代,要是沒有跟上必定會走向滅絕之路,是創新派的求生,兩個派別如何找到平衡點,是每個傳統文化必須面對的課題。《神之鄉》的兩個派別分別由王識賢和李李仁帶領,這兩位演員在台語劇中的演技表現,品質絕對是掛保證。

 

NE210709163659816578

 

但其實「改變」這題沒什麼討論的空間,看看現在的宮廟文化正隨著潮流在改變,像是封爐不點香、線上求籤、金紙減量等等,都是舊傳統在適應新趨勢的表現。《神之鄉》片頭精彩的廟會表演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:年輕人的活力、新花樣的設備和裝飾、全新風格的編曲、新潮的舞蹈設計,這一段我覺得拍得非常用心非常好,除了熱鬧喧騰之外,也宣布了改變勢在必行,只是傳統派該如何面對而已。

 

傳統技藝還有另一個衝突是,就算接受了改變,也可能面臨沒人接手的難題。隨著高學歷普及,以及家長「做這個很苦,你好好讀書」的心態,還有被世俗框架綁架,覺得上班才是正確出路的錯誤觀念,導致傳統技藝的傳承後繼無人。李玉璽飾演的夏志薰是個多年沒回家的北漂遊子,對他來說家鄉是最熟悉的陌生人,而項婕如飾演的陳暖暖是個「台北俗」,對於宮廟文化有錯誤理解,又不會特別去深入了解的旁觀者,我想由這兩個角色來帶領觀眾重新認識傳統文化,是最適合不過的角色安排。

 

BBC200_P_01_02

「有人等你回來的地方,就是家。」

 

家家有本難念的經,對於傳統觀念強烈的家庭來說更是容易衝突不斷。有話不說、過多管教、不擅溝通、干涉人生等等問題,讓這一秒還在表達愛,下一秒卻吵起來的狀況一再發生。《神之鄉》的所有劇情伏筆,幾乎都建立在王識賢的父親角色身上,讓人期待謎底揭曉的時刻到來,而找來Janet飾演母親的角色更是神來一筆,都快忘記他的台語講得比國語好,和王識賢對起戲來可是一點都不唐突,再加上媽媽的角色就是他現在的人生階段,所以演起來更有感覺,在這幾集中的表現可圈可點,是最讓我驚喜的選角。

 

但對於所謂「台客文化」的戲劇演出,貼近現實絕對是創作者的首要目標,另外加些刻板印象也是「必要之惡」,但要到什麼程度就會讓我有點敏感,覺得戲劇不應該再加深大家對「台客」的負面印象。像前陣子的《當男人戀愛時》就算是貼切又帶點美化、有取到平衡的例子。而《神之鄉》配角們的造型或行為上我覺得刻板還是存在,但因為是寫實所以也沒什麼好反駁,好險《神之鄉》的這些角色都是討喜的,要是觀眾可以接受邱澤在《當男人戀愛時》飾演的阿成,那《神之鄉》應該也沒問題,尤其林暉閔飾演林一心這個角色,是很成功的突破演出,其他台客角色的性格也都是相當真誠動人。

 

162513583793342_P12795354

 

目前看了四集,如果要用電影來類比的話那就是《陣頭》了,只是少了很多以前國片會有的那種尷尬幽默,所以四集看下來我覺得是大家可以期待一下的品質,而且許多伏筆都在這邊懸在一個高點,所以我這顆頭當然會繼續洗下去,看看結尾會怎麼收~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535967

亞洲的強國代表日本,在經歷30年的失落後,去年奧運的延期更影響了國家經濟,不知道是否因為國情所致,上個月看到的三部日劇,都剛好和「失敗」有關。雖然日本面臨長年的挫折,但在戲劇中反映出的卻不是沮喪,而是坦蕩蕩的面對失敗,並學著跟失敗共榮共存。

 

(以下皆提及劇情)

 

《喜劇開場》(2021) [8/10]

喜劇開場

三個從高中開始就混在一起的大男孩,在高中畢業後以諧星為志向,組成搞笑團體在舞台上表演短劇。和家人約定十年後要是沒紅就要解散的他們,在苦熬了十年後,決定面對解散這個艱難的決定。

 

看著這三人的互動,會讓人想起求學階段每天和死黨混在一起耍憨的日子。埋首在夢想中的他們,心智彷彿停留在高中,半逃避的活在自己的世界,畢竟不這樣做根本撐不過10年,但每次的上台表演都像被迫短暫的打開房門,眾人的目光會在此時趁隙跑進來,在脆弱的逐夢之心上灼出傷口。

 

這段路對他們來說,最難面對的不是過程中的不被注意,而是在決定要解散之後,才發現上山容易下山難。在平常對稿的咖啡廳,有一位對他們的團史倒背如流的狂熱粉絲,三人的搞笑段子成了這位狂粉在低潮時的救命索;他們發現有人默默地在關注他們,並且因為他們的表演改變了人生;一路上看著他們原地踏步的親人們,也不斷地確認是不是真的要解散,畢竟家人也和這個團體的執著抗爭了許久,突然沒了敵人還覺得奇怪。

 

article-60b07ec55c2af

 

原本以為十年來的一事無成是場失敗,在決定解散的倒數一個月中,透過迴光返照的人生跑馬燈回顧,才發現他們並不是一無所獲。在這前往失敗的過程中,他們有了無價的甜美回憶、展現追過夢的勇氣、多了幾個不可多得的朋友,也找到表演的真諦和喜悅。原來眼前雖然是失敗,但腳下卻是成功,美妙的過程已經讓失敗的結果變得微不足道,雖然終須一別,但也只是換個形式讓人生這場短劇繼續演下去而已。

 

「雖然沒有發現任何寶藏,但能夠一起冒險,真是太好了。」

 

《AV帝王2》(2021) [7/10]

20210625042824_14

延續第一季劇情,AV導演村西透開創了AV帝國後,野心並沒有因此被侷限,反而創造更多的A片經典招式,還參選議員推廣色情、將女優推上舞台現場表演等等創舉,但他一心一意最想達成的,是將A片帶到衛星電視的世界。

 

第一季的村西透從一名表現不起眼的業務員,搖身一變成了AV帝王,多是在展現他的開創性和野心。到了第二季雖然一路上開始出現不少挫折,但村西透堪稱現金流之神,每當缺錢時總是會想到方法生出更多錢,一次又一次度過難關,最後在員工捲款潛逃之後一蹶不振。

 

Screenshotter-Netflix-AV25-152

 

我完全沒想到這影集會急轉直下做了收尾,相對於大多失敗都是以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呈現,《AV帝王 2》卻來個黑天鵝式的崩毀。當然我們可以看到村西透開始出現各種自掘墳墓的行為,但在未來的我們都知道衛星電視的確會成為主流,所以對於他的失敗更是覺得不可置信。不過這世面就是如此,時勢能造英雄,也能一夜把英雄打成狗熊,不管你多有創業家風範,多有商業頭腦,握有多少籌碼,有些瘋狗浪就是無法駕馭,像當今的疫情就是如此。

 

這樣的失敗是如此無奈,既無法預防,也無法阻擋,只能任由命運將你的努力無情剝奪。結尾雖然沒看到村西透的崛起,只是過上一般人的日子,但可以看得出他在蟄伏等待機會,彷彿在告訴我們,就算失敗再怎麼把我們逼到絕路,只要活下去都會有機會的吧。

 

「想死的時候不妨往下看,更底層還有我。」

 

《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名前夫》(2021) [9/10]

mainimg

前面是有關於志業和事業的失敗,而現在這個則是大部分人都會經歷的共業:婚姻。大豆田經歷了三段婚姻,也親手結束了它們,和女兒一起過著生活,然而三個前夫卻不斷出現在生活中,這究竟是成為他想獨立生活的阻礙,還是反而讓他可以慢慢適應孤獨的不適?

 

日本同時間還有《離婚活動》在播出,離婚似乎成了日本習以為常的失敗之一。大豆田的矛盾在於他想成為可以自己好好生活的人,但又想要有人可以依賴。在這宣揚獨立的世道下,大豆田成了受害者,生活上各種不順利的小插曲,似乎都在暗示著他需要人照顧,他自知有這樣的問題卻不敢承認,因為只要自首,「軟弱」的罪名就會成立。

 

162008833587177_P12214257

 

如果要為這部劇下一個簡短的總結,那應該會是「自我主義在現實框架中的扭曲發展」。劇中的每個角色都有強烈的性格,強烈到會讓人覺得厭煩,所以這部劇一開始並不是這麼好入口,需要相對長的時間去了解這群角色。等你了解他們之後,會發現他們雖然看起來活得相當自我,但在面對現實社會以及人際關係時,都會處理得很糟,也因此讓他們產生極度強烈的依賴關係,畢竟能了解他們的,就只剩彼此了啊。

 

大豆田不想承認自己需要人陪,或是三個前夫在餐桌上輪流被新對象打臉到說不出話,都看得出他們其實都知道自己問題在哪,只是不敢承認。承認失敗不簡單,但要找到與失敗相處的方式更難,性格上的失敗更是會跟著自己一輩子,要怎麼和失敗不分出個勝負,而且維持共榮共存的關係,或許會比找到解答還來的重要。

 

「雖然一個人也過得下去,但最後還是逃不過孤單寂寞,我討厭這種感覺,但就因為討厭這種感覺而找個人交往,自己卻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的話,到頭來還是一個人,我想跟自己喜歡的自己在一起。」

 

雖然日本面臨長年的挫折,但在戲劇中反映出的卻不是沮喪,而是坦蕩蕩的面對失敗,並學著跟失敗和平共處。關於以人生為主題的戲劇,終於不再只有皆大歡喜的Happy ending,還有另一種更貼近現實的結局是:失敗才是常理,而我在不斷失敗後活了下來。失敗是必然,多來幾次也沒什麼了不起的!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劇)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(2021) [8/10]

 

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


最近《#火神的眼淚》引起很大的討論,看消防員在表面的既定印象之外,還會遭遇到多少想像之外的困境,同時反映現實社會所面臨的公民問題(關於《火神的眼淚》的完整心得可以參考上一篇:沒人負責的眼淚為誰而流)。剛好在同一時間,Netflix上線了另一部韓劇《Move to Heaven:我是遺物整理師》,雖然一樣是職人劇,但我覺得有三個特點讓它與一般的職人劇不大一樣,而且會讓人想一口氣追完!

===劇情簡介===
韓可魯是一位亞斯伯格症患者,雖然行為古怪但非常聰明,對於所有事都過目不忘。他跟著爸爸一起從事「遺物整理師」的工作,直到有一天他必須靠自己運作這間公司,於是和剛出獄的叔叔,以及熱心的朋友樹木,一起藉由遺物整理去發現更多感人的故事。

 

20210512190320-792490c21eb70b188f3c4f9c0231cb00-mobile

《#我是遺物整理師》第一個特色是以亞斯伯格症患者為主角。這樣的電影其實很多,像班艾佛列克的《#會計師》、班奈迪克康柏拜區的《#模仿遊戲》等等,通常有這樣性格的主角,劇情節奏都是乾淨俐落,甚至還要非常專心才能跟上。有這樣的病症會有無法與人正常交流的特徵,但遺物整理師的工作內容卻正好極度依賴換位思考和感性連結,所以可魯的邏輯能力輔助他情感面的不足,同時他也學習如何與人交流,讓這部劇帶有一點青少年成長類型的韻味。亞斯伯格症的特色和職人一樣,都需要在工作上有極高的專注力和高標準要求,這樣的角色性格和劇情剛好相得益彰。

 

202105201551566586_1

第二個特色是角色的衝突。因為可魯的社交障礙,所以編劇安排了兩位助手角色的存在,他們三個人的衝突是本劇的看點之一。個性天真的樹木是可魯的青梅竹馬,個性直來直往,不顧家人反對參與了遺物整理的團隊。而剛出獄的叔叔則是不斷挑戰可魯的底線,看似是個討人厭的角色,但之後會發現他的故事是本劇最感人的的主線劇情。三個個性截然不同的人組成一個團隊一定少不了衝突,而這些衝突也正是演員的「耍萌時刻」,洪承熙把樹木可愛活潑的形象演得相當立體,完全有被說服他就是這麼一個有活力的角色,毫無做作感,讓人期待他之後的作品(我因此去看了《#如蝶翩翩》,也是一部很棒的劇)。帥氣的李帝勳飾演壞叔叔,就知道他一定不是一個壞角色,當他流露善良時總是會讓人忍不住笑,這樣的萌誰也擋不住。

 

0504更新-6-1621591754
 

第三個特色讓這部劇成為最與眾不同的職人劇,那就是解謎,誰不喜歡看天才解開摸不著頭緒的謎團呢?從第一集開始就是接一連二沒有停過的伏筆,每一次的遺物整理,甚至是角色本身,都故意安排了曲折的故事,而每次的解答都設計得令人滿意,甚至讓人感動到流幾滴淚,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。只是每一集都有人死亡,並由一個天才帶領的小隊合力解開謎團,不覺得這樣的設計很像《#名偵探柯南》嗎?

全劇劇情由回憶和短篇事件組成,雖然沒有直接連貫,但都有一樣的特性:後悔。遺物代表的是遺憾,可能是一段未解的母子深情,可能是未了的夢想,更可能是未被伸張的正義。但它更能代表的是你一生的輪廓,這讓我想到《靈魂急轉彎》的人生回顧展,如果哪天你只剩下這些身外之物,你想要大家如何藉由它們看待你的人生呢? 遺物未必要是遺憾,也可以是遺愛,就看我們在這些東西成為遺物之前,做了哪些事情不讓自己的一生只留下後悔。

 

AAAABeDqD-jyIoVGEpOQqPWuCB9PoD9EN1-eAHJYwsrJhF5C4lKBLat2VkcdzX9GMJ4ydUQ7zz05ZgS9NPg8HyI_iPe7bXXo

這邊也再推薦一些很棒的職人劇給大家:
(台)《#做工的人》
(日)《#重版出來》《#法醫女王》
(韓)《#浪漫醫生金師傅》《#LIVE》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欸冷(@allenmovienote)分享的貼文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(劇)《火神的眼淚》(2021) [7/10]

火神的眼淚

一群在城市中出生入死的消防員,團隊中有成家立業的爸爸,有分擔家計的兒子,有堅毅剛強的女性,有走不出陰影的弟弟,成長背景與生活困境皆不相同的他們,卻有著一樣的志向:助人和救人。

 

文章標籤

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