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下半場》(2019) [8/10]

 

 

細數國片運動電影的過去,《翻滾吧!阿信》、《志氣》,甚至算擦邊球的《陣頭》(劇情結構很運動片),都有很好的口碑,台灣人對於熱血題材算是非常合胃口,但這幾年國片市場上在《KANO》大賣之後,運動類型的電影除了票房很慘的記錄片之外,商業運動電影幾乎消失匿跡。

 

我想大家對國片已經夠沒信心了,更不用說是部籃球電影,台灣籃球賽都沒有多少人看了,還看籃球電影咧。但拍攝團隊非常聰明,拿了台灣目前熱度仍然不減的HBL來作為故事背景,我想不管是回憶中還是現正經歷中的HBL球迷們都有被打到吧。角色們打球時的享受和勝利的愉悅、看著分數在拉鋸的緊張感、在賽前訓練的同舟共濟,只要你有在看球,更好的是若你有在打球,這些都會讓你坐立難安,因為會很想要站起來歡呼,或是腦中那些快樂的記憶不斷湧現,讓你想馬上到球場打球!電影中球賽的部分不用多說,基本上一部電影要是有比賽的劇情,而那比賽還不好看的話那就真的是很失敗了,《下半場》自然不是這其中之一,如果很久沒有被熱血電影感動到,那《下半場》應該是可以給你一點能量的。

 

運動電影並不是那麼好拍,在剪接上要是一鏡到底會很像球賽的nice play重播,但要是剪接的不好又會很像作假,尤其像籃球這種速度超快的運動,鏡頭如何跟上、剪接如何順暢、演員的表情如何得宜、如何偶爾炫技讓畫面更帥,這些都是要考慮進去的,而《下半場》看得出來有盡力的克服掉這些問題,說這是一部有誠意的電影絕對不為過(雖然還是有抓包幾個小細節不太對,像是背景的秒數重跑、開場那段教練說的台詞和後來的不一樣等等)。音效的部分擔任畫龍點睛的角色,打籃球或看籃球的人都知道球刷過籃網的那聲音有多麼悅耳,運球的聲音代表的是技巧,步伐的聲音代表的是速度,這些都必須刻意安排進去電影裡才有辦法讓人融入在球賽中。而音效和劇情也可以相呼應,像是電影中安排一群演員同時運球的橋段,氣勢有如萬馬奔騰,也同時呼應了弟弟內心的混亂。手錶的鬧鈴設定是他和哥哥感情好的證明,有一段弟弟在練罰球時手錶的鬧鈴響起,雖然鏡頭是特寫弟弟沒拍到球框,但聲音讓我們知道他想起了哥哥分了心所以沒有投進。

(以下有雷)

導演前作《逆光飛翔》是光明的美,是天生的生理殘缺,在眼睛看不到的情況下卻讓人看到最美的畫面。而《共犯》的美則是由陰影而生,是後天的性格缺陷,在殘酷生活中看到求生的美,而在看完《下半場》之後,覺得它們的共同點是「缺陷美」。哥哥的聽力受損,因為他的生理缺陷,讓普通的籃球夢變得不普通,最後在拔下助聽器享受球賽時,才是真正擺脫他給自己的心理束縛。弟弟不像哥哥躊躇不前,一出現能加入冠軍校隊的機會他馬上抓住,家庭的缺陷讓他知道他要打籃球才能闖出一片天,但直到最後哥哥給了他肯定,這才是他第一次在他的天空放心的飛。兩兄弟在同一場比賽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,就算不想輸給對方,在最後也放下了輸贏,將家人的情感擺在第一。

 

 

除了這一場比賽,還有很多地方都在醞釀兄弟兩人的情感,或許劇情並不是特別有深度,但不代表其中蘊含的情感不深。電影上半場其實沒有特別精彩的劇情,好像一下子打球、一下子談戀愛、一下子又和家人吵架,會覺得有點發散,但也因為這一段的韻底,才有辦法在下半場動不動就逼哭觀眾。其實在看電影之前一直覺得是兄弟兩人的故事雙線並行,但看完才發現比較偏向哥哥的角度在拍,弟弟的著墨反而相對少,這樣的劇情安排是不是可惜了弟弟這個角色呢?很高興看電影的那天剛好是導演親自來映後,在看完後我也直接問了他這個問題,最後附上導演的回答:

 

其實當初很難抉擇,因為我覺得兄弟兩人都同樣重要,可是電影的主線還是需要讓觀眾先接近一個角色,當你很接近哥哥的時候弟弟自然就會出現,因為哥哥心中很多的糾結都綁著弟弟,所以你唯有跟著一個角色,跟著他進入他的生活、看到他的房間、看到他跟弟弟分開,然後進到一個新的環境,這時候無形之中弟弟都是會一起出現的。我們就數字上、邏輯上,弟弟的戲份確實沒有哥哥這麼多,但整個看完對我來說比重卻是一樣的。而且很多時候戲的量其實不等於角色在觀眾心裡的份量,像是小三、阿福,他們會有他們角色的記憶點, 所以戲的份量不等於觀眾心理的份量。

 

歡迎加入粉絲團 欸冷的直感影記

arrow
arrow

    欸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